散朝后,上官海棠回府。管家告诉,今日递帖求见之人极多,仅京官四品以上者就有十余位。上官海棠心想,一夜之间,宰相位子空出七个(死了四个,苏瓌涉嫌谋逆,即将罢免,李峤、唐休璟年老,即将致仕)。而且在京重臣中,有不少人暗通李隆基,一旦被查出来,不是小事。所以在这个特殊时间,想升官的人在到处找门路,心里有鬼的人,也在到处找门路。
上官海棠浏览了一遍那十几份名帖,对管家说:“等一刻钟,我换身衣服,见张说。”
张说 在上官府仆人的引领下走进二堂,见到上官婉儿,叩头大哭:“相公,下官鬼迷心窍,几致万劫不复!”
上官海棠拉他起来,问道:“这事我就不明白了。崔日用是觉得他的后台 宗楚客 靠不住,所以与李隆基同谋,事成可拜相。你是士族,祖上在东汉、西晋累世司空,又是永昌元年状元,就算无功无过,早晚也能当上宰相。冒险谋逆,图什么?”
“相公,下官知错了……”上官海棠看他又要磕头,忙说:“行了,行了。我救你,也不是图私恩。当朝宰相,纪处讷、张锡 等韦党,只会内斗,不知治国。萧至忠、窦怀贞(注:窦 此时还未拜相),有些真才实学,却惟太平公主之命是从,目无君上。若今后政事堂里都是这帮人,大唐要完。”
“下官若为相,必不畏公主强权。”
“好。你这两天,上份折子。将来皇上问起,我也有的可说。”
“相公,上什么?”张说怕揣摩错了上官婉儿的意图,又追问道。
“你是兵部侍郎,还是谈兵事。就上一道《再论河北河东兵备折》吧。”
张说 走后,上官海棠又见了崔湜。崔湜是太平公主的男宠。上官海棠见他就问:“殿下已许你户部尚书(注:崔湜此时为户部侍郎,还未拜相),你还来见我干嘛?”
崔湜 听上官婉儿开门见山,只好如实回答:“公主殿下的意思,下官拜相的事,相公也点头,才算万无一失。”
“诶,可不敢这样讲。择任将相,得由圣天子乾纲独断。我和太平公主私定宰相名单,这算什么?往大了说,是欺君!”
“相公言重了。”
“这样吧。明天有个诗会,是蒲州刺史夫人柳氏做东,我不好不去。可是最近兵荒马乱,我没心思作诗。你陪我去,到时候替我作诗。将来你要晋官,政事堂议论的时候,宰相们多少还是要给我点面子的。”
========
当晚,皇上召见上官婉儿,问李隆基下落。上官海棠答:“这李隆基,恐怕是抓不到了。”皇上又问何故,可是逃出城了?
“并未出城。内卫见他在郢国公薛崇简(注:太平公主第二子)府上。臣以为,郢国公虽素与李隆基相善,在此关键时节,他应不敢私藏要犯。若此事是太平公主授意,就难办了。
当年则天大圣皇帝归政时,曾留下两道退位诏书,一道是让大行皇帝(注:中宗李显,此时刚死不久,还未定谥号)即位,此诏为世人所知。另一道秘诏,封李隆基为皇太孙,此诏在太平公主手里。”上官海棠没说的是,自己手里有第二道秘诏,封太平公主为皇太女。
皇上听到此消息,先是大惊,神色稍定后说:“朕不信。相公也看到了,如今长安城内外五万府兵,由李钦、李慈分掌。他二人,都是姑母的爪牙(注1)。若姑母恶(wu)朕,欲立隆基,只需一声令下,谁敢不从?何必把他藏起来呢?再说昨夜表哥(注:指周国公薛崇训)身当矢石,与逆贼鏖战,可谓有目共睹。”
“孟子曰,君子引而不发。李隆基内心阴鸷,手段狠毒,若他真当上皇帝,岂能甘为太平公主的傀儡?他被藏在郢国公府上,就如一柄利剑,始终悬在朝廷的头上。”
“相公,这该如何是好?”
“皇上莫急。眼下先顺着公主,等过几年,陛下恩威施于海内,就无忧了。再说,公主与皇上毕竟是亲姑侄,只要皇上孝顺,公主应当不会乱来的。”
“也罢。下午姑姑进宫奏事(注2)。荐左御史大夫窦怀贞为吏部尚书,中书侍郎萧至忠为礼部尚书,兵部侍郎张说 为兵部尚书,户部侍郎崔湜 为户部尚书,兵部尚书韦嗣立为侍中,门下给事中王昱 为门下侍郎,扬州刺史陆象先 为户部侍郎、同平章事。羽林中郎将李慈 为右羽林将军,监门将军李钦 为左金吾将军,新兴郡王李晋为雍州长史,太常少卿唐晙 为大理寺卿。相公以为可行否?”
“陛下,窦怀贞是太平公主的谋主,其父在高宗时拜相,其姑祖母是高祖太穆皇后(注:唐太宗之母);萧至忠,江南名族(注:兰陵萧氏),再说他已是宰相,中书侍郎秩虽四品,权却不比礼部尚书小;崔湜 出身博陵崔氏,天下第一士族,其父、祖并为宰相;张说 知兵事,前后奏对皆应机。此四人拜为尚书,无不妥。
韦嗣立不知兵,守兵部不妥。但他是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韦姓宰相。此时韦氏党羽尚遍布中外,若骤然罢免韦嗣立,恐流言四起,人心不安。陆象先 是江南名族,东汉庐江太守陆康、吴丞相陆逊之后。再说近年来朝廷数次用兵(注:指唐与突\厥、突骑施、契\丹 等部的战事),财务紧张,他现任扬州刺史,知道怎么从江南弄钱。
至于我表弟王昱,他儿时家门不幸(注:指牵涉上官仪谋反案),流落江湖,不喜读书。赖圣上厚恩,荫补给事中,已是万幸。岂有不知书,而拜相者?”
“王昱的事,你就别替他推辞了。当时在玄武门,禁军与乱兵大战正酣,朕知道,是他调来的吐蕃援兵。救驾之功,只加官一级,朕还怕他嫌少呢。
说起吐蕃援兵,绮丽心儿善射,真是令人惊叹。朕后来问唐休璟,他说他从军六十余载,所见名将多矣,若单论箭术,不论兵法,惟左骁卫大将军薛仁贵 可与比。朕欲授她羽林郎将,命宿卫宫禁,如阿史那社尔故事(注3),你以为如何?”
“臣知道了。我去问问她,她毕竟不是唐人,若不愿,不能勉强。”
“李慈、李钦 并为禁军大将,朕以为不便。相公可有办法外放其中一人?”
“臣以为,可调李钦 为杭州刺史。杭州是人间天堂,又离长安远,公主鞭长莫及。臣与他谈谈,晓以利害,我想他会自愿……”上官海棠正说着,见皇上面色似心驰神往,连忙解释道:“江南于人臣是天堂,于人主则否。隋炀帝幸江都而国亡,殷鉴不远。”
“咳咳,朕知道了”,年轻的天子因被人看破心事,面露羞色,转移话题道,“那李晋 和唐晙呢?”
“今之雍州长史(注4),如后汉之司隶校尉,权柄极重,不可轻以予人。李晋 无功,且臣未闻其贤,若只因公主爱之,辄授大任,不妥。可加食邑三百户,以免怫公主之意。至于唐晙,他是公主女婿,宰相以下,无不可授之官。”
“姑母一日之内,举四人为尚书,一人为侍郎,二将军、一上卿。相公亦当陈奏有功之人。”
“臣遵旨。此次祸乱克定,在一夜之间,何其速也!当以太平公主为首功。然其位号已至人臣之极,无可复加,惟增食封至万户(注:原为五千户),以彰其功。”
“朕听武慧宁(注5)说,姑母的爵位既已不能再加,可拜其夫 定王武攸暨为仆射,以示补偿。”
“陛下不可!武姓非本朝宗室,竟有四人封王(注6),其余国公、郡公、刺史、大将军多至数十。昔者,梁王(注:武三思)以太尉拜相,终致李重俊之变,当以为鉴。且择任将相,国之大事,宫人慧宁,秩不过六品,官不过司籍,岂可与闻?况且,公主与定王貌合神离,情意不笃。拜定王为相,焉能补偿公主之功?”
上官海棠原本还想举荐武慧宁 为尚仪。如今看来,她的野心太大,竟敢与定王合谋,蛊惑天子。只好作罢。
========
次日一早,调整宰相人选的圣旨下发。窦、萧、崔、张、韦、陆、王 七人,皆如昨夜所议。苏瓌降为庶人,亦在意料之中。刑部裴谈、工部张锡、中书侍郎赵彦昭 三人官职不变。上官婉儿拜尚书仆射(注:首席宰相)。新“内阁”总计宰相十一人。
上官海棠收到圣旨后,心想,皇帝虽年幼,于政事上缺乏经验,却还是很聪明的。自己昨天强烈反对武攸暨为仆射,明说了两条理由。不能说的第三条理由,皇上还是很快就领悟了。
自从则天皇帝退位,李唐复辟之后,朝中有四大势力集团:武三思、韦后、太平公主、相王李旦。后来李重俊之变,杀了武三思;前两天韦后被杀,李隆基兵败。四个集团只剩太平公主一枝独秀。当然,武氏、韦氏的力量还存在,只是被大大削弱了。眼下首席宰相的人选无非两种,要么选上官婉儿,要么选窦怀贞(或者萧志忠,都是太平公主的死党,他俩选谁区别不大)。“正确”的选择,显然是选力量相对较小的,以求制衡。
去政事堂上班,上官海棠又是最晚到,不过这次“理所应当”(其他宰相可以等首席宰相,却不能让首席宰相等其他宰相,以示尊卑之别;当然,早到晚到最多差一两刻钟,不能迟到太多)。
上官海棠刚到的时候,听诸位正说的热闹(注:因首席宰相还未到,政事堂不能开始议事,先到的宰相们一般会闲聊)。新任宰相崔湜向萧志忠询问皇上性情如何?萧志忠答:皇上深居简出,不来政事堂,亦未曾召自己问对,故不知。窦怀贞接话道:“陛下曾召我觐见,问及‘舟中敌国’是何典(注7)。我观皇上虽年幼,却好学,博通古今,有太宗之志,才具微不及耳(注8)。”
上官海棠既然到了,大家开始议论正事。刑部尚书裴谈 言:“苏瓌阴养死士,党羽众多,门生故吏遍布朝中。其反明矣。大理寺正在逐一核实逆党名单。”
在座之人,心照不宣,裴谈所谓苏瓌谋反云云,实是指李隆基谋反,只不过因为太平公主干涉(庇护),不能明说。如今的政事堂上,韦系宰相四人,公主系三人,上官系二人,还有阵营不明二人(张说、陆象先)。这三大阵营中,韦嗣立、及韦氏旧党,固然刻骨仇恨李隆基;太平公主作为他的庇护者,亦欲清除其党羽。“光杆司令”的皇太孙李隆基,和一呼百应的皇族青年一辈领袖,用法当然不同。庇护前者,将来可做傀儡皇帝;若庇护后者(留其党羽),岂非泰阿倒持,弄火烧身?因此,裴谈的提案仅简短议论,就被一致通过。
议题之二,是北征突\厥。此时,后突\厥可汗默啜年事已高,其部众渐有分离之兆,不太可能南下寇边启衅(注9)。这个议题又是指桑骂槐。李隆基的死党张仁愿 为朔方军使,驻防漠南三城,拥兵四五万,不是简单下一道诏书就能召回京师问罪的。更关键的是,河西军使、检校安西大都护郭元振 也有暗通李隆基的嫌疑,而且他有抗旨拒不回京的“前科”,还被赦免了(注10)。一旦张仁愿的事处理不好,激起兵变,恐郭元振效仿,成东西呼应之势,那就演变为北地边\疆全面大乱,一发不可收拾了。
========
注1:爪牙一词在古代是褒义,直到晚清以后才变成贬义。
注2:《新唐书》载,“主每奏事,漏数徙乃得退,所言皆从。有所论荐,或自寒冗躐进至侍从,旋踵将相。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,闻不朝,则宰相就第咨判,天子殆画可而已。”太平公主每次奏事,很长时间(计时的沙漏更换多次)才退下。她的建议都被(皇帝)听从。她推荐的官员,有的从平民进至侍从,很快就升为将军、宰相。朝廷大政事,宰相到公主府第咨询她的意见,(决定之后)天子不过是表示同意(走个形式)罢了。历史上的太平公主,比本文写的,更加霸道。可能是因为当时上官婉儿已死,在李隆基即位前,无人能制约她。
注3:阿史那社尔 是突厥贵族(王子),投降唐朝后,曾任右卫将军,为唐太宗守过宫门。
注4:首都长安在雍州。雍州长史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,所以说权柄极重。
注5:武慧宁,现任司籍,在第一卷第四章出场时,任司乐。作者以前太懒,一直没给她起名。
注6:建昌王武攸宁、定王武攸暨、建安王武攸宜、淮阳王武延秀。只算活着的。
注7:“舟中敌国”的典故,魏武侯谓吴起曰:“美哉乎山河之固,此魏国之宝也!”(吴)起对曰:“在德不在险。昔三苗氏左洞庭,右彭蠡,德义不修,禹灭之。夏桀之居,左河济,右泰华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,修政不仁,汤放之。殷纣之国,左孟门,右太行,常山在其北,大河经其南,修政不德,武王杀之。由此观之,在德不在险。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。”
注8:“才具微不及耳”,原本是三国时期,重臣刘晔 形容魏明帝曹睿的话。
注9:主动出击,攻无罪之国,是失信。历史上,唐文宗宰相牛僧孺与李德裕争论过这个问题,牛僧孺说:“……中国御戎,守信为上,应敌次之。彼来责曰:‘何故失信?’……”
注10:中宗时,郭元振为检校安西都护,因兵败被召回,结果他拒不回京,只让儿子进京辩解。后来中宗相信了他的辩解,不再问兵败之罪,让他继续留在安西领兵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