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友邦惊诧

作者:清泉 | 发布时间:2017-04-12 12:24 |字数:1649

    在玄武门城楼上下,双方正打得激烈。

    另一边,太平公主闻讯后骑马出城调兵。其长子周国公薛崇训披甲持兵步行护卫于马前。随行者还有公主府侍卫十余人。

    未到城门,见给事中王昱、吐蕃进马使韦心多惹 二人跪于路旁。王昱 见公主来,大呼:“殿下!而今情形危殆,犹如两鼠斗于穴中;势同水火,分秒必争。城外兵马尚未整装,臣恐缓不济急。

    上官相公在此处设伏兵两千余人,皆枕戈待命。臣敢请殿下立即帅兵入宫救驾。出城调兵,有周国公足矣。”

    太平公主听后,正在思虑。薛崇训言道:“城外李钦、李慈二将军已有备,母亲去调兵,十全无虞。而率兵救驾,实危险万分!为人子者,岂能使母亲处于险地,而自己偷安?

    王昱,你方才所言两千人马,何在?”

    王昱 还未及回答,韦心多惹就唿哨了一声,路两边民房的“墙”应声倒下,两千骑士擎起火把,在黑夜中照如白昼。那些“墙”其实早被拆了,换成了木头架子蒙上黑布,作为掩饰,所以一推就倒。

    薛崇训看到大军,叫身旁的侍卫牵来坐骑,策马扬鞭指着韦心多惹 问道:“兀那胡儿,敢上马杀贼否?”

    韦心多惹 也让随从牵来坐骑,上马答道:“汝为公主子,吾亦为公主子(注:吐蕃公主),尔何敢轻我?”接着问王昱,“上官相公何在?”

    王昱 遥指皇宫,言“在东。”

    话音未落,韦心多惹 即驱马向东 驰去。那些骑士紧随其后,火光宛若飞龙。

    太平公主见大队骑兵和自己的儿子都走了,便对王昱说道:“王大人,你随本宫出城吧。”

    ========

    在玄武门下,李隆基及党羽早已与黎士枚麾下的岭南土兵杀得精疲力尽,哪里能敌薛崇训带来的生力军?只过了不到一刻钟,阵型便有溃散之势。

    韦心多惹 策马立于城下,向上大呼:“上官相公,上官相公!”上官海棠见他来了,向皇帝的方向拱手,答道:“天可汗在此”,暗示他叩拜。谁知他装作没听见,骑马走了。

    乱中,李隆基单骑逃逸,下落不明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李钦、李慈 等各率大军在城中搜捕乱党余孽,仍未找到李隆基。同时,皇帝李重茂在宫中召集宰相议事。会上,皇帝让上官婉儿陈奏平乱功臣名单。

    上官海棠言:“今祸首犹在,何人有功?”随即跪下,叩首启奏道:“陛下恕臣无状。京师动兵,非寻常事端;海内惶恐,友邦惊诧。请诛罪魁李隆基以谢天下!”

    上官海棠言罢,皇上无言以对,局面尴尬了一会儿。刑部尚书裴谈 言:“臣启奏,自古谋反有诛九族者,有诛三族者。未闻有谋反而不死之事!”

    李重茂 言:“昨夜朕下令众军奋力杀敌毋须顾忌,已痛失皇弟李隆范、李隆业。既然乱已平定,何必再杀一弟?上官相公不是还曾劝朕宣仁德于海内吗?当年太宗皇帝能宽容庶人李承乾,朕可否效仿太宗故事,赦李隆基死罪,改为流放三千里?”

    裴谈 答道:“李隆基与李承乾不可相提并论。李承乾是太子,且天性仁弱,受侯君集蛊惑,才误入歧途;尚未起兵,太宗就已发觉其事。李隆基是藩王,狂妄自专,可曾受人指使?他兵锋直指宫禁,危及銮驾,如何能赦?”

    皇上又言:“李隆基虽已起兵,可他毕竟还未率兵冲进玄武门,仍算是谋反未遂,该减罪。”

    话说到这,已无道理可讲。上官海棠仍跪在地上,低垂着头。

    这时,太子少师唐休璟跪下道:“臣附议上官相公,不杀罪魁无以谢天下。”

    紧接着,特进李峤跪下,“臣附议……”然后是兵部尚书韦嗣立,刑部尚书裴谈,工部尚书张锡,中书侍郎萧至忠,中书侍郎赵彦昭。苏瓌(尚书右仆射,李隆基同党)见在场宰相除了自己全都跪下了,没办法,只好跟着跪下,咬牙附议道:“臣苏瓌,请杀李隆基。不杀不足以谢天下。”

    唐朝自从中宗复辟后,因为主弱臣强,形成了一种奇特的“民\主”习惯,朝中有小事,宰相们“投票表决”,少数服从多数,不需要请示皇上。遇军国大事,凡是宰相们“全票通过”的方案,皇上很少驳回。李重茂 这次也没打破惯例,让上官婉儿拟旨,处决李隆基。

    散会后,苏瓌 走在后面,上官海棠也走在后面,小声说道:“苏相公,本官与临淄王萍水相逢,并无私怨。当年太宗皇帝饶了儿子李承乾,却杀了宰相侯君集。两个主谋,不能同活。昨夜京师大乱,已经死了四个宰相了(注:尚书左仆射韦巨源、太子少保遥领扬州大都督韦温、中书令宗楚客、门下侍郎韦安石),我实在不想看到再死第五个。”

清泉 说:

《第三共和国》卡文了,于是接着更这篇。

评论

您只有登陆后才可以发表书评
  • 暂无回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