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深固不摇之势

作者:清泉 | 发布时间:2017-02-02 13:15 |字数:1434

    数天后,嘉奖上官婉儿、杨矩 出使吐蕃有功的圣谕正式下达。杨矩 授鄯州都督(去掉“检校”),充陇右防御使。上官婉儿仍以特进 检校秘书监,王昱 授门下给事中。

    上官海棠看到圣旨,没有太大意外,毕竟特进已经是正二品,无特殊情况不会再升了。顺便给表弟弄了个官,也省得自己再专门为他跑官了(虽然给人弄个四品官对上官婉儿来说轻而易举)。

    第二天,上官海棠正常去政事堂上值,会上议论朔方军总管张仁愿 上的《请拨银三百万两以备突厥 折》。那份奏章中写道:……拟请库银三百万两,以增筑城防,修缮甲仗,扩军两万……

    政事堂诸相公莫衷一是。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休璟 是最坚定的反对拨银的宰相。唐休璟 戎马出身,积功至将军,后来出将入相,如今已到耋耄之年,仍未致仕。

    两年前,在漠南地(河套以北)始建三受降城时,唐休璟就曾激烈反对,理由是:自朔方至云中,东西千余里,岂是区区三城能守住的?我朝以骑射定天下,不筑长城。若户部真有三百万两银,足够大军出击,与突厥主力决战了。

    尚书左仆射(首席宰相)韦巨源、太子少保领扬州大都督韦温、中书令宗楚客、侍中纪处讷、兵部尚书韦嗣立 等韦后亲信也都反对,因为张仁愿与李隆基的关系不错,不能放任他坐大。

    特进李峤、尚书右仆射苏瓌 支持拨银。支持的人数虽然不多,但李峤的资格老,年过八十,四朝元老。苏瓌 放了狠话,如果不拨银,反对者 人署一状,留入堂案。到春季,若突厥大举入寇,不能让张仁愿独自承担责任。

    在局面僵持之际,上官海棠拿起兵部侍郎张说 上奏的《统筹河北河东兵备折》,念了起来:“……万岁通天元年(西元696年),松漠都督李尽忠叛,连陷二十余州,契丹兵锋直指邯郸。今朔方有张总管筑城设防,其兵将犀利,城坚粮足,漠南河套一线,已成深固不摇之势。而河北兵备虚弱,形势孤危,十余年来未添一兵。一旦契丹南侵,生灵涂炭,恐重演当年惨祸。兴思及此,能无股栗!”

    “苏相公,不是要‘人署一状,留入堂案’么?我现在就可以写。若今年突厥入寇,反对拨银者,全都罢相。但是你们支持拨银的,也得人署一状,若今年契丹入寇,则罢相。”

    苏瓌一想,自己刚才说的“人署一状”云云,完全是气话,如果真要写保证书,客观来看,还是契丹入寇的可能性较大。突厥可汗默啜已经年老,不复当年雄心了。

    这时 韦巨源出来打圆场:“上官相公,苏相公,‘人署一状’的事,就莫要再提了。不然以后边将请银,都以此要挟宰相,成何体统?

    一年两税,每次户部能机动的钱,就这么多,全给了张仁愿,别处就要吃紧。咱们还是议议这回给他拨多少?折半,还是再少?毕竟突厥尚无入寇迹象,增兵就算了。”

    议论了一会儿,暂拟拨给一百万。

    上官海棠又打断道:“这还有一本折子,户部侍郎崔湜,代太原府户曹王弘毅 上呈(户曹的官太小,不能直接上奏朝廷),《劾朔方总管张仁愿强借太原府库银四十万两逾期不还 折》。这事不小啊,朝廷不给钱,张总管就自己想办法。现在只批给他一百万,差的钱,他是不是又要去借?”

    上官海棠提到的这两本折子,前一本因为是侍郎写的,宰相们基本都看过。但是韦后亲信们不想在河北扩军,平添事端,就假装没看见。后一本因为是户曹写的,每天全国各地的小官写的奏章,由其他京官代递的,数量太多,大部分宰相不可能全看。像苏瓌这样的勤勉之人,或许看过,但是他支持张仁愿,所以假装没看见。

    既然已经议定了给张仁愿一百万,那他欠太原府的账,还得从这个数里扣出去,等于他只能拿六十万两。

    后面议论张说的折子,关于河北兵备的事。不过这事比较重大,当天肯定议不出结果。宰相们需要在会后请示韦后和太平公主。

评论

您只有登陆后才可以发表书评
  • 暂无回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