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府,马新怡宴请 郡主簿张济,席间有女子抚琴吟唱助兴。张济 听那女子并非本地口音,甚奇之。
马新怡答道:“北地塞外,民生苦寒,文教不兴,歌女难寻。老夫早年为河道御史时,有扬州商人乘船来进货,不幸遭遇水匪。待官军破贼,她的父亲、家人皆已罹难。我欲寻其籍贯,送她回家。可是她当年只有三岁,说不清楚。她被救出时,身边还有一个包袱,衣物一角绣了‘小柔’字样。此外别无线索。”
张济起身向马小柔施礼,告罪道:“在下唐突了。”
酒未三巡,忽有仆人来报,对马新怡耳语了几句。张济起身走到窗边,听到远处隐隐传来喊杀之声,急问何故。 马新怡仍安坐如常,答道:“方才家人来告,邻乡宗贼赵大友、长孙锡 二人勾结山匪,聚众数千围攻我家。 ”
张济大惊失色,问道:“敌已至门前,须臾攻入院中。是战是走?马老先生 宜早定计策。万万不可坐以待毙!”
“主簿大人勿惊。我家院墙高一丈,阔六尺。犬子已帅族人上望楼御敌。另有家人潜出后院,骑马去县城报官。围攻我的,不过一群乌合之众,携十副竹梯、二十余支土枪。须臾之间,岂能攻入?”马新怡沉着回答。
张济闻言,心下稍安,坐下等待。过了约一刻钟,援兵未至,远处的喊杀声犹在,张济 复起身徘徊,已不知在心中暗骂了赵大友多少遍。守备冠军县的第四旅,行动迟缓,亦甚可恨。
马家宅业所在,距冠军县城约百六十里,骑快马须一个时辰,上官海棠、李迷等人得知情况,聚将商议,点兵开拔,又要两三个时辰,故县城赶来的援兵,最早也要次日才能到。
上官海棠命胡菁留守府衙,丁大力、李迷随自己赶往马家。李迷从郡府的衙役捕快中选了十人作为向导。一团步兵二千余人,分乘卡车,昼夜兼程,三更天才赶到马家以北五里处。上官海棠与丁大力商议,若夜袭,难免误伤。赵大有、长孙锡教唆鼓动的所谓宗贼,本是务农的良民,只因一时激愤,持兵相向,并非流贼剧寇、十恶不赦之徒。
上官海棠询问来县城报信的马家人,附近何处适宜大军宿营?那人回答,此地向东二里,即有我家一处别院,虽不能容纳二千人住宿,总能提供些热水饭食,聊胜于无。
到了别院,上官海棠欲与士兵同住帐篷,李迷劝道,马氏拳拳之心,不宜拂其好意。那马家人亦连连附和李迷所言。上官海棠这才作罢,住进别院,由马家的奴婢伺候着梳洗、更衣。
次日清晨,上官海棠下令众军整装,向西南方开进。到了马宅,上官海棠命令赵大友、长孙锡向官军投降,诸位乡亲受蛊惑者只要放下武器,即可回家,官府绝不秋后算帐。孰料赵大友、长孙锡负隅顽抗,拒不投降,竟然鼓动族人向官兵投掷石块。
上官海棠欲下令开枪,随李迷来的几位上郡府衙的属员都是本地人,纷纷劝道:此地乱民聚集,并非人人皆不肯降,实乃形势所迫,父兄未降,子弟便不敢降。一旦众军开枪攒射,民人奔走逃避,恐自相践踏,以致死伤甚重。
上官海棠权衡再三,命令丁大力选枪法好的战士三百人,上房,占据制高点,其余步兵拆房门、车门,斩马鞍为盾牌,上刺刀,与乱民短兵相接。
最近工作太忙了。。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