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山中宰相

作者:清泉 | 发布时间:2017-11-29 12:33 |字数:1712

    “二弟,世间传言,爹是山中宰相。起初我还半信半疑。如今父亲出仕,官居四品,连天之骄女郑婉都受节制。苍天有眼,不负我司马家!”

    “大哥,且慢兴奋。朝廷是让父亲节制河中府,但是裴家、柳家,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开始,就占着这块地盘了。连太原王氏都不敢插手河中的事,咱们司马家难道敢管?上郡全境(注:除了肤施县城)都已沦陷,等于是张空头支票。至于西河,流民四起,一日三惊。你真以为天上掉下个大馅饼,砸中咱家?爹是被朝廷弄来收拾残局的。

    要论运气好,谁比得过郭效通?打仗败的稀里哗啦,几乎全军覆没,就因为抱上了恒山庵的大腿,白得一郡之地,不费吹灰之力。”

    “二弟,这西河城外的流民,我进城前问过几个人,都是从上郡逃来的,听他们讲起上官海棠的暴\行,骇人之极。若不是因为上官海棠胡来,西河郡哪至于变成现在这个样子?郑婉当初举荐上官海棠,莫不是把军\国大事当做儿戏?”

    “大哥,流民的事,怕没那么简单。现在朝野人人都说上官海棠鱼\肉百姓,也未必可信。肤施县 城池不坚,上官海棠以五千新兵,背井离乡(注:这些兵基本都是陕郡人),抵御关西精锐之师两万余众,至今已不下十日。换作你我,能做到否?

    弟弟愚见,若只论军事,上官海棠是千年一遇之将才,百年后名垂青史,当比肩韩白卫霍(注:韩信、白起、卫青、霍去病)。别忘了,她去年才及笄,而霍去病第一次出塞时已经十八岁了。

    再说城外的饥民,按常理来讲,他们风餐露宿,饥寒交迫,应该精神疲惫,面目无神才对。可是你看看,他们一个个,虽然骨瘦如柴,却目光坚定,鹰视狼顾,岂不甚怪?依我看,他们都视李自岷为君父,已不可救药。此时他们若在肤施城中,必与城外关西大军里应外合。纵使韩、白复生,焉能守住肤施?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司马德师、司马德非 兄弟,正在门外议论。郑婉走进河中府衙正堂,拜见司马恢:“下官卫尉少卿郑婉拜见司马大夫。侄女恭贺世伯出仕。世伯以四品释褐,天下士人,谁不仰望?

    下官奉懿旨,受大人节制,愿效犬马之劳。每日请益,不胜荣幸!”

    “好了,好了。婉儿,快起来,咱们不是外人,不用这些虚礼。老夫生不逢时,伪皇帝好大喜功,离经叛道,我本想此生便终老林泉了。然而子孙不肖,我曾举荐长子德师为上郡主簿,久久不得回音。想是折子被留中不发了。”

    “‘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’若德师哥哥当了上郡主簿,此时岂不困于肤施城中?”

    “那又何妨?我与上官腾同朝为官,他没儿子,只有一个女儿,还困在肤施。我有六个儿子,他们身为士人,不该为朝廷效力?

    罢了,罢了,不说这些。如今上郡连日告急,你毕竟跟关西军交过手,说说有何看法?”

    “在世伯面前,侄女岂敢班门弄斧?不过些许愚见而已。

    敌兵虽精,却只有两万人。我军有五六万众。肤施城外,四面皆是旷地。只须全力一击,逼退敌兵不难。然善后之事,倒值得琢磨。前有真定太守郭效通为例,世伯既已奉旨督数郡军事,未来置州开府,指日可待。此战,当以河内军为主,小女为世伯掠阵,不敢争功。”

    司马恢听罢心想,郑婉言辞虽卑,给自己下的这个套可不小。郑婉、贾和麾下两个师,加起来近三万人,大部分是打过陕关的老兵。自己新募的河内军,也不到三万人,正面攻击关西两万主力,胜败不可预料。所谓掠阵云云,实是坐观成败。“置州开府”,更是空中楼阁。

    “老夫谢贤侄谬赞。所谓置州云云,自有献容、朝廷在上,乾纲独断,非你我人臣可私相授受。去年关西军 据名关雄隘,婉儿领兵,一日告破。而今敌军陈师旷地,你麾下三万劲兵,破之有何难?

    朝野清议,皆谓婉儿当为卫尉正卿。若解肤施之围,劳苦功高,必能晋官。未弱冠之大九卿,自古有几人?”

    二人说了半天,咋一听像是互相恭维,实则暗藏机锋,而且套路都差不多。郑婉说司马恢打赢了能当刺史,司马恢反过来说郑婉打赢了能当九卿。

    韩州虽然家大业大,师旅雄壮,但是那些都是郑融的,以后是郑桓的,轮不到郑婉这个女儿。郑婉自己的全部家底儿,就是这三万人。同样,司马家虽然树大根深,祖先可追溯至先秦,但是如今的地盘只剩河内一郡,能募兵三万,也算是砸锅卖铁了。郑婉和司马恢,谁都舍不得拿所有本钱冒险。再说,这根本不是冒险,而是几乎注定亏本的事。关西两万主力,确实是块硬骨头,派三万人去硬碰硬,即便取胜,也是两败俱伤。战场上千钧一发,要协同进攻,谈何容易?

评论

您只有登陆后才可以发表书评
  • 暂无回应